
2025 年 6 月 NBA 總冠軍賽期間,美國市場預測交易所推出一支廣告《World Gone Mad》,這支廣告由AI 全自動生成,僅花三天製作,成本2,000 美元。它採用近似短影音風格的敘事與視覺語彙,傳遞對世界快速變化的焦慮與諷刺,播出 48 小時內即超過 1,800 萬次曝光,引起全球 AI 與行銷圈熱議。
其實AI生成廣告素材在近2年並非新鮮事, 2024年可口可樂就結合多項AI工具,在48小時內針對不同市場生成超過100個版本的在地化廣告,但觀眾的反應不盡理想,實驗意義遠大於成效。但從前述引爆話題的 《World Gone Mad》,可知僅僅經過了一年,技術便有大幅突破。
行銷市場根本需求的三大轉變:數位使用習慣、價量關係、高度個人化
AI的快速進化只是「行銷市場轉變」這個必然趨勢的構成條件之一。AI能成功在行銷領域落地,靠的是市場需求的推動:
- 數位使用習慣
疫情之後數位裝置使用時間大幅提升,全球平均每日手機使用時數達 4 小時 37 分鐘,每日手機使用時間超過8個小時的族群也所在多有。除了原有SNS使用習慣, 電商APP、通訊軟體等(提供更多延伸服務,讓消費者離不開平台。
潮流事件在SNS上傳播的速度比資訊類網站或是傳統媒體來的更快、更廣、更多元。為了搶奪關注,內容行銷的需求量大增,對行銷人的腦力及創意帶來了質與量兩方面的壓力。 - 量價關係改變
19世紀的那句老話「我有一半的預算是浪費掉的,但我並不知道是哪一半」已不再成立,廣告主對成效的要求增加,品牌不再滿足於單純的曝光或市場聲量,隨著電子商務發展,成效好壞對標的是最終轉換率,以此衡量廣告投資價值。 - 高度個人化的行銷
隨著SNS演算法持續加深同溫層壁壘,消費者較能也較習慣接收與自己切身相關的內容,Salesforce調查指出,有73%的消費者期待品牌能提供「符合個人需求」的建議與內容;Canva的數據也顯示,行銷團隊每週平均需產出30-70項視覺內容,其中58%必須在48小時內完成初稿。若要根據平台特性、人群差異製作行銷素材,所耗費的人力與時間會非常可觀。

AI助力行銷,但實際狀況是⋯⋯
雖然許多企業已嘗試導入 ChatGPT、Canva AI等工具,但常見問題仍包括:
- 內容品質不穩定、錯誤率高,需大量人力校正
- 產出內容對行業或品牌的理解偏差
- AI幻覺導致虛假資訊的生成


美國Gartner公司 調查顯示,64% 的行銷主管認為,生成式 AI 的內容無法直接應用於正式行銷場景。許多看似專業的內容,實則語意模糊、邏輯錯亂,用作行銷素材反而可能增加品牌風險。由於產出內容的品質差異大,要生成合格的好作品常常需要上百次的嘗試及調整,還得帶點運氣。有時候,AI反而比人工來得費時。
域動行銷 synFORCE 計劃:打造 AI 行銷復仇者聯盟
有鑑於AI趨勢與導入瓶頸,域動行銷推出 synFORCE AI Agent 計畫,首發Agent即為 Creative360。
Creative360 作為首個AI Agent,以混血數據及AI2Optiengine技術,整合第一方與第三方數據,自動化建構用戶輪廓,並依據受眾特徵生成專屬圖片與文字素材。
2025年上線至今,已產出逾 300 份受眾報告與素材建議,平均每組內容生成時間僅需 10 分鐘。廣告成效平均提升 76%。特定案例中更創下 CTR 提升 200%、CPC 降低 50% 的表現。
synFORCE 開發計畫並未止步於 Creative360。未來將針對行銷的「前、中、後」階段,持續擴展不同專業任務的 AI Agents,形成真正可多任務協作、共享上下文的行銷Agent聯盟。透過自然語言操作與再訓練機制,讓無論是否具備技術背景的使用者皆能與 Agent 協作,打造落地且可持續演進的AI服務。
對域動行銷而言,AI 行銷時代已然來臨,而 synFORCE,只是我們擘劃未來的起點。
